遭时不偶

出自 元代 许衡 《时务五事·为君难·任贤》

释义:同'遭逢不偶',谓不遇合时机。

现代解析

“遭时不偶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遇到的时代不凑巧”,说白了就是“生不逢时”。它形容一个人明明有才华或抱负,却因为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好(比如乱世、社会动荡、机会匮乏等),导致才能无法施展,理想难以实现。

举个例子:
- 好比一个擅长种地的农民,偏偏遇上连续三年的旱灾,再好的技术也种不出粮食;
- 或者一个满腹才华的科学家,生在战火连天的年代,连基本的研究条件都没有。

这个成语的精髓在于一种无奈的宿命感——不是你不努力,而是命运给你发了一手“烂牌”。它既表达了对个人际遇的惋惜,也暗含了对时代背景的批判。

它的魅力在于引发共鸣: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过“如果早生几年/晚生几年会怎样”的感慨。这种“时运不济”的感叹,古今中外皆然,让成语有了跨越时间的感染力。

许衡

(1209—1281)怀孟河内人,字仲平,号鲁斋。性嗜学。从姚枢得宋二程及朱熹著作,居苏门,与枢及窦默相讲习,以行道为己任。宪宗四年,忽必烈召为京兆提学,及即位,授国子祭酒。至元二年,命议事中书省,乃上疏言事。谓“北方之有中夏者,必行汉法乃能长久”,并指出欲使“累朝勋旧改从亡国之俗”,阻力必大。多奏陈,然其言多秘,世罕得闻。又定朝仪、官制。拜中书左丞,劾阿合马专权罔上,蠹政害民。改授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,选蒙古子弟教之。又领太史院事,与郭守敬修《授时历》成。以疾归。卒谥文正。有《读易私言》、《鲁斋遗书》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