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生九死

出自 唐代 韩愈 《八月十五赠张功曹》

释义:形容极其危险或处境十分窘迫。亦称“九死一生”。

现代解析

“十生九死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十次活命的机会里,有九次都是死路一条”,听起来就让人捏一把汗。它专门用来形容处境极度危险,活下来的希望非常渺茫,几乎是在鬼门关前反复横跳的场景。

比如,有人去攀登一座从未被征服的险峰,途中遭遇暴风雪、悬崖塌方、补给耗尽……这种时候用“十生九死”来形容他的处境,比单纯说“很危险”更有冲击力——它让人直观感受到生存概率低到令人窒息,甚至能联想到当事人命悬一线的画面感。

这个成语的精妙在于用数字对比制造反差:“十”和“九”都是具体的大数,但活路只占十分之一,死的阴影却占了九成。这种量化表达比抽象说“九死一生”更显残酷,突出了一种近乎绝望的压迫感。今天我们用这个词,既可以描述真实险境(如救灾、探险),也能比喻职场竞争、商业博弈中近乎不可能翻盘的困境,生动又带点夸张的戏剧性。

韩愈

韩愈(768~824)字退之,唐代文学家、哲学家、思想家,河阳(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)人,汉族。祖籍河北昌黎,世称韩昌黎。晚年任吏部侍郎,又称韩吏部。谥号“文”,又称韩文公。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,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,破骈为散,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。宋代苏轼称他“文起八代之衰”,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,与柳宗元并称“韩柳”,有“文章巨公”和“百代文宗”之名,作品都收在《昌黎先生集》里。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“道统”观念的确立者,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