枯骨之余
释义:谓将死之人。
现代解析
“枯骨之余”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“枯朽骨头剩下的部分”,用来比喻人衰老虚弱、只剩一口气的状态,或者事物衰败到仅存一点残余的样子。
我们可以这样理解:
1. 画面感很强——就像看到一具风化多年的骷髅,只剩几根脆弱的骨头勉强撑着,随时会散架。用来形容人时,就像油尽灯枯的老人;形容事物时,就像即将倒闭的老店只剩空架子。
2. 强调“勉强维持”的状态——不是完全消失,而是介于存在与消亡之间。比如有人重病多年,虽然活着但极度虚弱,就可以说“他如今已是枯骨之余”。
3. 带有惋惜的意味——这个词往往暗示曾经有过的生命力或辉煌,与现在的衰败形成对比。就像看到古建筑的残垣断壁,会自然联想到它当年的壮观。
生活中能用到的场景:
- 形容传统手艺濒临失传:"这门老手艺现在只剩两位八十多岁的传人,真是枯骨之余了。"
- 描写被过度使用的物品:"那本字典被几代人翻得封面脱落,内页散乱,已是枯骨之余。"
- 感叹青春不再:"当年运动健将的他,如今走路都颤颤巍巍,不过是枯骨之余。"
这个成语的魅力在于用具体的腐朽形象,让人瞬间理解那种摇摇欲坠的脆弱感,比直接说"快要完了"更有冲击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