恶衣粝食

出自 宋代 苏轼 《礼义信足以成德论》

释义:同'恶衣菲食',粗劣的衣食。形容生活俭朴。

现代解析

“恶衣粝食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粗糙的衣服,粗劣的食物”,但它的内涵远不止于此。它生动地描绘了一种生活状态——不追求物质享受,甘愿过简朴清苦的日子。

这个成语的精髓在于传递一种精神境界:人不会被外在的物质条件束缚,反而能在简单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满足。比如,古代有些读书人虽然穿粗布衣、吃糙米饭,却把精力用在读书或追求理想上;现代也有人主动选择极简生活,不被消费主义裹挟。它赞美的是“物质上低配,精神上高配”的生活态度。

有趣的是,这种“苦”并非被迫忍受,而是一种主动选择。就像有人放弃高薪工作去山区支教,或环保主义者坚持低碳生活——他们清楚自己更看重什么。成语中的“恶”和“粝”看似贬义,实则暗含褒奖,反衬出主人公的淡泊与坚韧。

它的魅力在于提醒我们:生活的质量不在于穿戴多奢华、饮食多精致,而在于是否活出自己认可的价值。这种智慧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,反而显得格外珍贵。

苏轼

苏轼(1037-1101),北宋文学家、书画家、美食家。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。汉族,四川人,葬于颍昌(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)。一生仕途坎坷,学识渊博,天资极高,诗文书画皆精。其文汪洋恣肆,明白畅达,与欧阳修并称欧苏,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;诗清新豪健,善用夸张、比喻,艺术表现独具风格,与黄庭坚并称苏黄;词开豪放一派,对后世有巨大影响,与辛弃疾并称苏辛;书法擅长行书、楷书,能自创新意,用笔丰腴跌宕,有天真烂漫之趣,与黄庭坚、米芾、蔡襄并称宋四家;画学文同,论画主张神似,提倡“士人画”。著有《苏东坡全集》和《东坡乐府》等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