汹涌澎湃

出自 司马相如 《上林赋》

释义:汹涌:水奔腾向上涌的样子。澎湃:波浪互相撞击的声音。本指水势很大,波浪撞击的样子。现多比喻声势浩大不可阻挡。

现代解析

“汹涌澎湃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形容水势猛烈、浪涛翻腾的样子,像大江大河里的水猛烈撞击、声势浩大。但它的精髓在于用来比喻一种“强大的气势或不可阻挡的力量”。

比如:
1. 自然场景:想象暴风雨中的大海,巨浪一个接一个猛烈拍打岸边,发出轰隆巨响,那种震撼感就是“汹涌澎湃”。
2. 人的情绪:当一个人内心极度激动(比如愤怒、热情或感动),情绪激烈到像浪潮一样翻滚冲击,可以说“他内心汹涌澎湃”。
3. 社会现象:像一场大规模的运动或变革,群众的力量集中爆发,势不可挡,也能用这个词形容(例如“抗议的呼声汹涌澎湃”)。

核心魅力:这个成语用水的狂暴动态,把抽象的力量或情绪具象化,让人瞬间感受到那种猛烈、宏大、充满冲击力的状态。它比单纯说“很激烈”更有画面感和感染力。

司马相如

司马相如(约公元前179年—前118年),字长卿,汉族,巴郡安汉县(今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)人,一说蜀郡(今四川成都)人。西汉大辞赋家。司马相如是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,是西汉盛世汉武帝时期伟大的文学家、杰出的政治家。景帝时为武骑常侍,因病免。工辞赋,其代表作品为《子虚赋》。作品词藻富丽,结构宏大,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,后人称之为赋圣和“辞宗”。他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也广为流传。鲁迅的《汉文学史纲要》中还把二人放在一个专节里加以评述,指出:“武帝时文人,赋莫若司马相如,文莫若司马迁。”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