鼎铛有耳

出自 宋代 司马光 《涑水记闻》

释义:鼎、铛:均为两耳三足的金属炊具。电鼎和铛都有耳朵。指某人或某事影响大,凡是长耳朵的都应该听说、知道。

现代解析

“鼎铛有耳”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“鼎和铛都有耳朵”,听起来有点奇怪对吧?其实它用厨房里的两样炊具打了个巧妙的比方——鼎(大锅)和铛(小锅)都有用来提握的“耳朵”,但功能完全不同。

这个成语的精髓在于用日常物品比喻一个深刻道理:同样是人,但见识和格局天差地别。就像大鼎的耳朵能穿杠子扛起千斤重物,小铛的耳朵却只能拎起一锅菜。它提醒我们:
1. 不要以貌取人:看着都是“耳朵”,实际承载力完全不同,就像生活中看似相似的人,可能内在差距很大。
2. 位置决定价值:鼎在庙堂煮祭祀肉,铛在厨房炒家常菜,暗喻人的眼界会受所处环境限制。
3. 自省的意义:如果总用小铛的“耳朵”去衡量大鼎的能力,就会闹笑话,启发我们要认清自身局限。

比如有人用自己月薪三千的经验,质疑企业家“赚一个亿是小目标”的说法,这就是典型的“以铛耳量鼎耳”。成语用炊具对比,把“认知差距”这个抽象概念变得像锅碗瓢盆一样看得见摸得着,这才是它流传千年的智慧所在。

司马光

司马光(1019年11月17日-1086年),字君实,号迂叟,陕州夏县(今山西夏县)涑水乡人,《宋史》,《辞海》等明确记载,世称涑水先生。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。北宋史学家、文学家。历仕仁宗、英宗、神宗、哲宗四朝,卒赠太师、温国公,谥文正,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《资治通鉴》,为人温良谦恭、刚正不阿,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,历来受人景仰。生平著作甚多,主要有史学巨著《资治通鉴》、《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》、《稽古录》、《涑水记闻》、《潜虚》等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