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得恨晚

出自 清代 蒲松龄 《聊斋志异·黄英》

释义:形容新交的朋友十分投合。

现代解析

“相得恨晚”这个成语,说的是两个人特别投缘,一见面就聊得来,互相欣赏,但心里又忍不住遗憾:怎么没早点认识呢?

它的精髓在于抓住了人际交往中那种“一见如故”的惊喜和“错过时间”的淡淡惋惜。比如职场中遇到默契的搭档,生活中碰到三观一致的朋友,甚至爱情里遇到灵魂伴侣时,都可能感叹“相得恨晚”。

这个成语的魅力在于,它用简单的四个字,既表达了相遇的快乐,又藏着对缘分的感慨。它提醒我们:珍惜当下投缘的人,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化学反应,往往比时间更重要。即使认识得晚,但只要彼此契合,这份关系就值得全心投入。

蒲松龄

蒲松龄(1640-1715)字留仙,一字剑臣,别号柳泉居士,世称聊斋先生,自称异史氏,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。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。19岁应童子试,接连考取县、府、道三个第一,名震一时。补博士弟子员。以后屡试不第,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。为生活所迫,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,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,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,舌耕笔耘,近40年,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。1715年正月病逝,享年76岁。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《聊斋志异》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