诘曲聱牙

出自 明代 宋濂 《文原》

释义:形容文句艰涩﹐不通顺畅达。

现代解析

“诘曲聱牙”这个成语,就像在形容一道特别难啃的硬菜——字面意思是“弯弯绕绕,硌得牙疼”。

想象你读一段文字,句子扭得像麻花,词汇冷得像冰块,读起来磕磕绊绊,甚至要反复倒回去才能搞懂。这种“舌头打结、脑细胞抗议”的感觉,就是“诘曲聱牙”的精髓。它常用来批评那些故意堆砌难词、故作高深的表达,比如某些学术论文的“术语轰炸”,或者文言文里不加翻译的“之乎者也”。

不过换个角度看,这个成语本身却很“接地气”——用“牙齿被硌到”的生动比喻,替普通人吐槽了那些不好好说话的表达方式。它的魅力在于,用最生活化的感受(牙疼!),精准戳中了沟通中“说人话”的重要性。

宋濂

宋濂(1310—1381)字景濂,号潜溪,别号玄真子、玄真道士、玄真遁叟。汉族,浦江(今浙江浦江县)人,元末明初文学家,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“开国文臣之首”,学者称太史公。宋濂与高启、刘基并称为“明初诗文三大家”。他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而被流放茂州,途中病死于夔州。他的代表作品有《送东阳马生序》、《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》等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