短中取长

出自 明代 于谦 《备边保民疏》

释义:谓于一般中选择比较好的。

现代解析

“短中取长”这个成语讲的是在条件有限、资源不足的情况下,如何尽量挑出相对好的那一部分来用。就像你手里只有几支笔,有的快没水了,有的写起来不顺手,但你还是得选一支勉强能用的来完成作业——这就是“短中取长”的智慧。

它提醒我们两个关键点:
1. 现实感:不幻想完美选项,承认现状有缺陷,但依然积极行动。比如买菜时剩下的几颗不太新鲜的土豆,挑出相对好的煮着吃,总比饿肚子强。
2. 灵活性:用动态的眼光看问题。今天“长”的选项可能明天就失效,要随时调整标准。好比手机快没电时,关掉最耗电的APP,其他功能还能撑一会儿。

这个成语的实用价值在于:当人陷入“没有十全十美的选择就干脆放弃”的思维陷阱时,它能拽我们回到现实——先抓住60分的方案,往往比死等100分的机会更靠谱。就像下雨天没理想尺码的雨鞋,选一双稍大的先穿着出门,总比光脚踩水强。

于谦

于谦(1398年5月13日-1457年2月16日),字廷益,号节庵,官至少保,世称于少保。汉族,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钱塘县人。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,得到明宣宗器重,担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抚。明英宗时期,因得罪王振下狱,后释放,起为兵部侍郎。土木之变后英宗被俘,郕王朱祁钰监国,擢兵部尚书。于谦力排南迁之议,决策守京师,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。瓦剌兵逼京师,督战,击退之。论功加封少保,总督军务,终迫也先遣使议和,使英宗得归。天顺元年因“谋逆”罪被冤杀。谥曰忠肃。有《于忠肃集》。于谦与岳飞、张煌言并称“西湖三杰”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