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代解析
“张口掉舌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张开嘴、掉出舌头”,乍一听有点滑稽,像是做了个夸张的鬼脸。但它的实际含义可没这么简单——它形容人理屈词穷、无话可说的尴尬场面,就像舌头打结,憋不出一个字来。
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:两个人吵架,一方气势汹汹地指责对方,结果被对方一句关键事实怼得哑口无言,只能干瞪眼、张着嘴却说不出话,舌头仿佛“掉”下来一样使不上劲儿。这时候,“张口掉舌”就生动地刻画出那种被真相噎住、狼狈卡壳的窘态。
这个成语的精妙在于,它用夸张的肢体动作(张嘴、舌头失控)代替抽象的语言描述,让“无话可说”变得像喜剧画面一样鲜活。生活中我们遇到被人戳破漏洞、突然语塞的情况,用上“张口掉舌”,瞬间就能传递出那种又气又尬的幽默感。
罗隐
罗隐(833-909),字昭谏,新城(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)人,唐代诗人。生于公元833年(太和七年),大中十三年(公元859年)底至京师,应进士试,历七年不第。咸通八年(公元867年)乃自编其文为《谗书》,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,所以罗衮赠诗说:“谗书虽胜一名休”。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,总共考了十多次,自称“十二三年就试期”,最终还是铩羽而归,史称“十上不第”。黄巢起义后,避乱隐居九华山,光启三年(公元887年),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,历任钱塘令、司勋郎中、给事中等职。公元909年(五代后梁开平三年)去世,享年77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