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声共气

出自 清代 李渔 《蜃中楼·耳卜》

释义:比喻亲密无间,志趣相合。亦作:[[同声同气]]。

现代解析

《同声共气》这个成语就像一群人合唱时默契地唱同一个调子,呼吸都保持同步。它生动地描绘出人与人之间思想高度统一、行动协调一致的状态。

想象一个团队合作项目:当所有成员自然地说出相似观点,不约而同地支持同一个方案,甚至不用商量就能互相配合——这就是"同声共气"的现实写照。它强调的不仅是表面的一致,更是心灵层面的共鸣,就像亲密的朋友之间那种"你刚开口我就懂"的默契。

这个成语特别适合形容关系紧密的群体,比如配合多年的工作搭档、志同道合的朋友圈,或者团结一心的家庭成员。它暗示这种默契不是强行达成的,而是通过长期相处或共同目标自然形成的和谐状态。

值得注意的是,这种高度一致性既可能是积极的正能量(如抗疫时期的全民配合),也可能带有盲目跟从的隐患(如失去独立思考的随大流)。成语本身像面镜子,照出群体关系的本质特征,具体好坏取决于应用场景。

李渔

李渔(1611-1680),初名仙侣,后改名渔,字谪凡,号笠翁。汉族,浙江金华兰溪夏李村人。明末清初文学家、戏剧家、戏剧理论家、美学家。被后世誉为“中国戏剧理论始祖”、“世界喜剧大师”、“东方莎士比亚”,是休闲文化的倡导者、文化产业的先行者,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一。一生著述丰富,著有《笠翁十种曲》(含《风筝误》)、《无声戏》(又名《连城璧》)、《十二楼》、《闲情偶寄》、《笠翁一家言》等五百多万字。还批阅《三国志》,改定《金瓶梅》,倡编《芥子园画谱》等,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艺术天才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