飞蛾赴烛

出自 宋代 黄庭坚 《演雅》

释义:见'飞蛾赴火',比喻不惜牺牲而有所作为﹐或自寻死路,自取灭亡。

现代解析

《飞蛾赴烛》这个成语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:夜晚的飞蛾看到烛火,不顾一切地扑向火焰,最终自取灭亡。这个成语的核心是比喻人被眼前的利益或欲望蒙蔽,盲目追求,最终导致自我毁灭。

我们可以这样理解:飞蛾天生会被光源吸引,这是它的本能。但烛火不是自然光,而是危险的陷阱。飞蛾分不清这两者的区别,只凭本能行动,结果葬身火海。这就像生活中有些人被金钱、权力或短暂的快乐迷惑,看不清背后的风险,一头扎进去,最后付出惨痛代价。

这个成语的精妙之处在于,它用极简的画面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弱点——短视。我们常常像飞蛾一样,被眼前"光亮"的美好假象欺骗,却忽略了背后的致命危险。它提醒我们:面对诱惑时要保持清醒,学会辨别真伪,否则冲动之下可能追悔莫及。

这个比喻之所以有生命力,因为它抓住了"盲目追求—自食恶果"这一经典错误模式。直到今天,我们依然能看到无数"飞蛾赴烛"的现实案例,比如贪官敛财、赌徒倾家荡产等。成语用昆虫的悲剧,给人类敲响了永不过时的警钟。

黄庭坚

黄庭坚(1045.8.9-1105.5.24),字鲁直,号山谷道人,晚号涪翁,洪州分宁(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)人,北宋著名文学家、书法家,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,与杜甫、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“一祖三宗”(黄庭坚为其中一宗)之称。与张耒、晁补之、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,合称为“苏门四学士”。生前与苏轼齐名,世称“苏黄”。著有《山谷词》,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,为“宋四家”之一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