口多食寡

出自 唐代 韩愈 《答胡生书》

释义:吃饭的人多,但是食物很少。

现代解析

“口多食寡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吃饭的嘴多,能分的食物少”,就像一家子有十口人,却只有五个馒头,根本不够分。它生动地形容了一种现实困境:资源有限,但消耗或争夺资源的人太多。

这个成语的精髓在于用最日常的画面(吃饭问题)戳中了社会中的普遍矛盾。比如:
- 一个岗位上百人竞争,就像“一口饭百人抢”;
- 家庭收入微薄却要供几个孩子上学,如同“一锅粥分给五张嘴”;
- 甚至环保问题也能用它比喻——地球资源就这么多,人类索取无度,不就是“口多食寡”吗?

它提醒我们:面对有限资源时,要么开源(增加食物),要么节流(控制人口),否则只会陷入集体困境。这种用生活小事讲大道理的方式,正是中文成语的智慧所在。

韩愈

韩愈(768~824)字退之,唐代文学家、哲学家、思想家,河阳(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)人,汉族。祖籍河北昌黎,世称韩昌黎。晚年任吏部侍郎,又称韩吏部。谥号“文”,又称韩文公。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,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,破骈为散,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。宋代苏轼称他“文起八代之衰”,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,与柳宗元并称“韩柳”,有“文章巨公”和“百代文宗”之名,作品都收在《昌黎先生集》里。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“道统”观念的确立者,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