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仁不义

出自 宋代 朱熹 《朱子语类·大学三》

释义:不讲仁义。比喻心肠恶毒,做事违反常理。

现代解析

“不仁不义”这个成语,拆开看就是“不仁”加“不义”,专用来形容一个人做事既没良心,也没道义。

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比如有人遇到老人摔倒,不仅不扶,还趁机偷走老人的钱包——这就是典型的“不仁不义”。不仁,是指对弱者毫无同情心;不义,是指行为违背了做人的基本准则。这种人往往自私冷血,为了利益什么缺德事都干得出来。

这个成语的精妙在于,它用最简单的四个字,给恶劣人品画了像。我们传统文化特别看重“仁”(关爱他人)和“义”(做事讲原则),把这两条底线都突破的人,在古代是要被戳脊梁骨的,放在今天也照样遭人鄙视。

它像一面照妖镜,提醒我们:做人可以普通,但不能坏到根上。那些对亲友刻薄、对弱者欺凌、对承诺背弃的行为,都会被这个词精准定性。

朱熹

朱熹(1130年9月15日~1200年4月23日),行五十二,小名沋郎,小字季延,字元晦,一字仲晦,号晦庵,晚称晦翁,又称紫阳先生、考亭先生、沧州病叟、云谷老人、逆翁。谥文,又称朱文公。汉族,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(今江西省婺源),出生于南剑州尤溪(今属福建三明市)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、思想家、哲学家、教育家、诗人、闽学派的代表人物,世称朱子,是孔子、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