哀毁瘠立

出自 唐代 张鷟 《朝野佥载·补辑》

释义:见'哀毁骨立',哀毁:因过分悲伤而损坏了身体。骨立:消瘦得只剩下一副骨架支撑着。原形容孝子在守孝期间因悲伤过度而损坏了身体。现比喻因过分悲伤而影响健康。也作“哀毁瘠立”。

现代解析

“哀毁瘠立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形容人因为过度悲伤而身体消瘦、虚弱到几乎站不稳的样子。它抓住了人在极度悲痛时的一种真实状态——不仅是心理上的崩溃,连身体也被哀伤“掏空”了。

这个成语的生动之处在于,它用四个字就画出了一幅画面:一个人因失去至亲或遭遇重大打击,茶饭不思、日夜哭泣,最终瘦得皮包骨头,连站立都摇摇晃晃。比如现实中有人经历丧亲之痛后暴瘦十几斤,走路都需要搀扶,这就是“哀毁瘠立”的现实写照。

它提醒我们两件事:一是悲痛对身心的摧残远超想象,二是古人早就观察到情感与身体的紧密联系。不同于现代人说“伤心伤身”,成语用“瘠立”这个具体形象,让抽象的情感伤害变得可见可感。这种把情绪“画”出来的表达方式,正是汉语凝练传神的魅力所在。

张鷟

张鷟(约660—740),字文成,自号浮休子,深州陆泽 (今河北深县)人,唐代小说家。他于高宗李治调露年登进士第,当时著名文人蹇味道读了他的试卷,叹为"天下无 双",被任为岐王府参军。此后又应"下笔成章"、"才高位下"、"词标文苑"等八科考试,每次都列人甲等。其间参加四次书判考选,所拟的判辞都被评为第一名,当时有名的文章高手、水部员外郎员半千称他有如成色最好的青铜钱,万选万中, 他因此在士林中赢得了"青钱学士"的雅称。这个雅号后代成为典故,成了才学高超、屡试屡中者的代称。武后时,擢任御史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