封己守残

出自 清代 黄宗羲 《留别海昌同学序》

释义:固步自封,抱残守缺。

现代解析

“封己守残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把自己封闭起来,守着残缺的东西不放”。它形容一个人固执己见,拒绝接受新事物或改变,即使自己的观念或方法已经过时、不完整,仍然死死抱住不肯放手。

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比如有人坚持用老式手机,拒绝学习智能手机的操作,认为“旧的就是好的”。哪怕新手机更方便、功能更多,他也排斥尝试,甚至嘲笑用新手机的人。这种心态就是“封己守残”。

这个成语的精髓在于揭示了一种自我限制的生存状态——像筑起一堵墙把自己关在里面,明明外界有更广阔的天地,却宁愿蹲在墙角守着几块碎瓦片。它讽刺的不是“怀旧”或“谨慎”,而是那种盲目排斥进步、用傲慢掩饰恐惧的消极态度。

它的魅力在于画面感极强:一个人蜷缩在破屋子里,门窗钉死,手里攥着发霉的馒头,却对外面新鲜的面包嗤之以鼻。这种形象能让人瞬间理解顽固保守的可悲,比直接说“你要开放心态”更有冲击力。

现代社会尤其需要警惕这种心态。比如拒绝学习新技能、抵触不同观点、用“传统”当借口逃避改变,本质上都是“封己守残”的变种。成语提醒我们:残缺不可怕,可怕的是把残缺当勋章,还禁止别人修补。

黄宗羲

黄宗羲(1610年9月24日—1695年8月12日)明末清初经学家、史学家、思想家、地理学家、天文历算学家、教育家,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,汉族,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。字太冲,一字德冰,号南雷,别号梨洲老人、梨洲山人、蓝水渔人、鱼澄洞主、双瀑院长、古藏室史臣等,学者称梨洲先生。黄宗羲学问极博,思想深邃,著作宏富,与顾炎武、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(或清初三大儒);与弟黄宗炎、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;与顾炎武、方以智、王夫之、朱舜水并称为“明末清初五大家”,亦有“中国思想启蒙之父”之誉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