毛骨竦然

出自 清代 李渔 《比目鱼·狐威》

释义:同'毛骨悚然',毛发竖起,脊梁骨发冷。形容人碰到阴森或凄惨景象时的恐惧感觉。[近]不寒而栗。[反]面无惧色。

现代解析

“毛骨竦然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汗毛竖起、骨头发冷,用来形容人受到极度惊吓或恐惧时的生理反应。比如深夜独自看恐怖片时,突然出现的诡异画面让人浑身一激灵,这种汗毛倒竖、后背发凉的感觉,就是“毛骨竦然”最直接的体现。

它的精妙之处在于用身体反应代替心理描述——不说“我很害怕”,而是通过“汗毛竖起”“骨头打颤”这些肉眼可见的变化,让恐惧感变得具象化。就像我们形容紧张会说“心提到嗓子眼”,这个成语用“毛骨”的剧烈反应,把无形的恐惧转化成可感知的画面。

生活中许多场景都能用它:走过黑暗小巷总感觉有人跟踪、听别人讲灵异故事到关键处、甚至突然接到噩耗时,那种从皮肤到骨髓的寒意,都配得上“毛骨竦然”四个字。它比单纯的“害怕”更生动,比“胆战心惊”更强调身体的诚实反应,是汉语里把生理和心理恐惧结合得最传神的表达之一。

李渔

李渔(1611-1680),初名仙侣,后改名渔,字谪凡,号笠翁。汉族,浙江金华兰溪夏李村人。明末清初文学家、戏剧家、戏剧理论家、美学家。被后世誉为“中国戏剧理论始祖”、“世界喜剧大师”、“东方莎士比亚”,是休闲文化的倡导者、文化产业的先行者,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一。一生著述丰富,著有《笠翁十种曲》(含《风筝误》)、《无声戏》(又名《连城璧》)、《十二楼》、《闲情偶寄》、《笠翁一家言》等五百多万字。还批阅《三国志》,改定《金瓶梅》,倡编《芥子园画谱》等,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艺术天才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