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读不厌

出自 宋代 苏轼 《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》

释义:厌:厌烦,厌倦。读一百遍也不厌倦。形容文章或书籍写得十分精彩,引人入胜。

现代解析

“百读不厌”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:读一百遍也不会觉得腻。但它真正的精髓在于形容那些内容极其精彩、耐人寻味的作品或事物——就像你小时候最爱的一本故事书,翻到书页起毛边了还想看;或者一首歌循环播放很多次,每次听都有新感触。

它的魅力在于两点:
1. 质量过硬:能经得起反复琢磨的东西,往往有深度。比如《西游记》里一句"妖怪休走",孩子看热闹,大人看世故,不同年龄读味道不同。
2. 情感共鸣:像妈妈做的家常菜,看似简单却吃不腻,因为里面有记忆的温度。好文章或艺术品也这样,每次接触都能唤醒某种熟悉的感动。

现在常用来夸赞经典书籍、电影、音乐,甚至形容一个人很有趣("和他聊天百听不厌")。本质上是在说:真正的好东西像一口深井,每次打水都能解渴,而不是像口香糖嚼两下就没味了。

苏轼

苏轼(1037-1101),北宋文学家、书画家、美食家。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。汉族,四川人,葬于颍昌(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)。一生仕途坎坷,学识渊博,天资极高,诗文书画皆精。其文汪洋恣肆,明白畅达,与欧阳修并称欧苏,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;诗清新豪健,善用夸张、比喻,艺术表现独具风格,与黄庭坚并称苏黄;词开豪放一派,对后世有巨大影响,与辛弃疾并称苏辛;书法擅长行书、楷书,能自创新意,用笔丰腴跌宕,有天真烂漫之趣,与黄庭坚、米芾、蔡襄并称宋四家;画学文同,论画主张神似,提倡“士人画”。著有《苏东坡全集》和《东坡乐府》等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