瞻前顾后

出自 屈原 《离骚》

释义:原形容做事谨慎,考虑周到。后多形容顾虑过多,犹豫不决。[反]当机立断|义无反顾。

现代解析

“瞻前顾后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往前看看,又回头瞧瞧”,用来形容一个人做事时既考虑前面的情况,又惦记后面的影响,显得犹豫不决、顾虑太多。

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:一个人想过马路,他先看看前面的车流,又担心后面会不会有车突然冲过来,反复纠结,结果站在原地半天不敢动。这就是“瞻前顾后”的典型表现——心思太重,反而拖累了行动。

这个成语的精髓在于点明了一种矛盾心理:谨慎本是好事,但过度谨慎就会变成优柔寡断。比如工作中有人接到新任务,既怕做不好被批评,又怕太出风头遭人嫉妒,思来想去反而错过机会。这种状态就像背着沉重的包袱赶路,既走不快,又舍不得扔掉包袱。

它的魅力在于用四个字就精准刻画了人类共通的决策困境。我们都会面临选择,而“瞻前顾后”就像一面镜子,提醒我们:思考要周全,但别让顾虑捆住手脚。就像做饭不能光盯着菜谱怕放错盐,也得敢开火动手,否则永远吃不上热饭。

屈原

屈原(约公元前340—公元前278年),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、政治家。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(今湖北宜昌)。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,任三闾大夫、左徒,兼管内政外交大事。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。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自杀,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。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,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,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。他创造的“楚辞”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,与《诗经》并称“风骚”二体,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影响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