退避三舍

出自 《左传·僖公二十三年》

释义:春秋时,晋、楚两国交战,晋国公子重耳遵守诺言,主动把军队后撤九十里。比喻对人让步或回避。

现代解析

“退避三舍”讲的是晋文公重耳流亡时对楚王的一个承诺:若将来两国交战,晋军会主动后撤九十里(一舍三十里)作为报答。后来晋楚真的开战,重耳果然信守诺言撤退,看似示弱,实则诱敌深入,最终大胜。

这个成语的精髓在于:
1. 表面退让,实则智慧:不是真怂,而是用退步换主动权。就像下棋时故意让一步,实则布局更狠的反击。
2. 诚信的杀伤力:重耳把报恩变成策略,既全了名声,又让敌人轻敌。做人留一线,但这一线可能是陷阱。
3. 以守为攻的哲学:有时候退就是最好的进,比如商战中暂时让利,反而能抢占更大市场。

它的魅力在于用“退”字颠覆常理——真正的强者懂得以退为进,把劣势变成谋略。生活中遇到冲突时,不一定硬刚,学会“退避三舍”式的智慧,可能赢得更漂亮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