咬文嚼字

出自 元代 乔吉 《小桃红·赠刘牙儿》

释义:形容仔细斟酌字句。常用来指死抠字眼,不领会精神实质。[近]字斟句酌。

现代解析

“咬文嚼字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像啃硬馒头一样反复琢磨文字,形容人过度纠结字句细节。它像一把双刃剑:用得好是严谨,用不好就变成钻牛角尖。

比如厨师做菜,关注火候调料是专业,但非要数清每根菜叶的纹路就多余了。现实中常见两种人:编辑校对必须“咬文嚼字”才能避免错误,这是职业素养;而有人争论“明天三点见”是否精确到秒,这就成了较真。

这个成语提醒我们:文字是工具,核心在传达思想。就像穿针引线,线头需要理顺,但反复纠结线头是否分叉,反而缝不成衣服。关键在把握“较真”和“认真”的分寸——该细致时不含糊,该灵活时不僵化。

乔吉

乔吉(约1280~1345),字梦符,号笙鹤翁,又号惺惺道人。 [1] 太原(今属山西)人,元代杂剧家,他一生怀才不遇,倾其精力创作散曲、杂剧。他的杂剧作品,见于《元曲选》、《古名家杂剧》、《柳枝集》等集中。散曲作品据《全元散曲》所辑存小令200余首,套曲11首。散曲集今有抄本《文湖州集词》1卷,李开先辑《乔梦符小令》1卷,及任讷《散曲丛刊》本《梦符散曲》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