聱牙佶屈

出自 唐代 韩愈 《进学解》

释义:意思是指文章读起来不顺口。

现代解析

“聱牙佶屈”这个成语,咱们拆开来看就明白了。

“聱牙”原指牙齿长得不整齐,咬东西费劲;“佶屈”形容弯曲别扭的样子。合在一起,就是形容文章或说话特别绕口难懂,像咬到硬骨头一样费劲。

举个例子:有些官方文件满篇专业术语,老百姓看了直挠头;或者有人故意把简单的话说得弯弯绕绕显摆学问,这些情况都可以用“聱牙佶屈”来形容。它就像给语言打了死结,听着累,读着更累。

这个成语的精妙在于用身体感受来形容语言——牙齿打架、舌头打结的体验,谁都能瞬间心领神会。它提醒我们:真正的好表达应该像新鲜苹果,咬下去清脆爽口,而不是让人啃硬核桃。

韩愈

韩愈(768~824)字退之,唐代文学家、哲学家、思想家,河阳(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)人,汉族。祖籍河北昌黎,世称韩昌黎。晚年任吏部侍郎,又称韩吏部。谥号“文”,又称韩文公。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,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,破骈为散,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。宋代苏轼称他“文起八代之衰”,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,与柳宗元并称“韩柳”,有“文章巨公”和“百代文宗”之名,作品都收在《昌黎先生集》里。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“道统”观念的确立者,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