箭不虚发

出自 司马相如 《上林赋》

释义:形容箭术高超,百发百中。

现代解析

“箭不虚发”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:射出去的箭没有一支是白费的,每一箭都能命中目标。

它的精髓在于形容一个人做事非常精准,从不做无用功,出手必有成效。比如一个神箭手百发百中,我们说“他箭不虚发”;也可以用来比喻一个人说话、做事干脆利落,从不拖泥带水,每次行动都能直击要害。

这个成语的魅力在于它用简单的画面(射箭)传递了一种高效、靠谱的做事态度。生活中,无论是工作、学习还是人际交往,能做到“箭不虚发”的人往往目标明确、准备充分,不会浪费时间和精力在无意义的事情上。它既是对能力的肯定,也是对专注和精准的赞美。

司马相如

司马相如(约公元前179年—前118年),字长卿,汉族,巴郡安汉县(今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)人,一说蜀郡(今四川成都)人。西汉大辞赋家。司马相如是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,是西汉盛世汉武帝时期伟大的文学家、杰出的政治家。景帝时为武骑常侍,因病免。工辞赋,其代表作品为《子虚赋》。作品词藻富丽,结构宏大,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,后人称之为赋圣和“辞宗”。他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也广为流传。鲁迅的《汉文学史纲要》中还把二人放在一个专节里加以评述,指出:“武帝时文人,赋莫若司马相如,文莫若司马迁。”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