猿啼鹤怨

出自 明代 汤显祖 《牡丹亭·御淮》

释义:见“[[猿啼鹤唳]]”。

现代解析

《猿啼鹤怨》这个成语描绘的是一幅充满哀愁的自然画面——猿猴悲啼,鹤鸟哀鸣。它用两种动物的声音,巧妙传达了人心中那种无处排解的凄凉与孤独感。

想象一下:深山老林里,猿猴的啼叫声穿透雾气,不是活泼的叽喳,而是拖着长音的呜咽;沼泽边,白鹤仰颈向天,发出的不是清亮的鸣叫,而是如叹息般的低徊。这两种声音交织在一起,不需要任何解释,听者自然会被那种苍凉的气氛感染。

这个成语的精妙在于,它不直接说人有多悲伤,而是用动物作比喻。就像我们听到秋风扫落叶的沙沙声会觉得萧索,看到阴雨连绵会觉得忧郁一样。古人特别擅长用自然景物来表达情感,猿鹤的哀鸣就成了寄托愁绪的"活道具"。

更深一层看,这个成语还藏着古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。猿啼常出现在黄昏或月夜,鹤怨多发生于秋冬季节,这些特定时空里的声音,被提炼成了情感符号。就像现代人用"心碎的声音"形容悲伤,古人用猿鹤之声具象化了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惆怅。

汤显祖

汤显祖(1550—1616),中国明代戏曲家、文学家。字义仍,号海若、若士、清远道人。汉族,江西临川人。公元1583年(万历十一年)中进士,任太常寺博士、礼部主事,因弹劾申时行,降为徐闻典史,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,又因不附权贵而免官,未再出仕。曾从罗汝芳读书,又受李贽思想的影响。在戏曲创作方面,反对拟古和拘泥于格律。作有传奇《牡丹亭》、《邯郸记》、《南柯记》、《紫钗记》,合称《玉茗堂四梦》,以《牡丹亭》最著名。在戏曲史上,和关汉卿、王实甫齐名,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