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踅西倒

出自 明代 冯惟敏 《新水令·庚午春试笔》

释义:意思是形容行走艰难。

现代解析

“东踅西倒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往东拐个弯,往西又倒下”,用来形容人走路或做事时摇摇晃晃、不稳当的样子。但它更深层的含义,是比喻一个人做事没有主见,或者立场不坚定,像墙头草一样随风倒,今天听这个的,明天又听那个的,缺乏自己的判断和坚持。

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比如公司开会讨论方案,有人一开始支持A计划,听到别人说B计划好,马上改口支持B;过会儿又有人提出C计划,他又觉得C更有道理。这种反复无常、拿不定主意的表现,就是“东踅西倒”。它提醒我们,做事要有自己的原则和方向,不能总被外界左右,否则不仅效率低下,还容易让人失去信任。

这个成语生动形象,用“走路不稳”的画面感,巧妙讽刺了优柔寡断的行为,既有幽默感,又引人深思。

冯惟敏

(1511—1590)明山东临朐人,字汝行,号海浮。冯惟重弟。嘉靖十六年举人。官保定通判。能诗文,尤工乐府。所著杂剧《梁状元不伏老》盛行于时。有《山堂词稿》、《击节余音》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