萍踪浪迹

出自 明代 汤显祖 《牡丹亭》

释义:萍:浮萍。像浮萍、水波的踪迹那样漂泊。比喻到处漂泊,行踪不定。也作“浪迹萍踪”。

现代解析

“萍踪浪迹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浮萍的踪迹,波浪的痕迹”。浮萍无根,随水漂流;浪花拍岸,转瞬即逝。两者都是短暂、无定形的自然现象,组合在一起就形象地描绘出一种“居无定所、行踪不定”的生活状态。

这个成语的精髓在于用极简的自然意象,道尽人世漂泊的无奈与自由的双重性。比如:
1. 被动漂泊:像浮萍一样被环境推着走,比如古代游子谋生、战乱逃难,现代人异地打工,都有身不由己的流动感。
2. 主动选择:也可以形容主动追求自由的人,比如旅行作家、探险家,他们的足迹像浪花一样不断延伸,享受无拘束的生活。

它既有诗意又接地气——我们常说的“北漂”“深漂”,或是朋友圈里晒的“说走就走的旅行”,本质上都是“萍踪浪迹”的现代版。这个成语的魅力就在于,短短四个字既能承载生活的沉重,也能诠释潇洒的态度,让人联想到所有关于“在路上”的故事。

汤显祖

汤显祖(1550—1616),中国明代戏曲家、文学家。字义仍,号海若、若士、清远道人。汉族,江西临川人。公元1583年(万历十一年)中进士,任太常寺博士、礼部主事,因弹劾申时行,降为徐闻典史,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,又因不附权贵而免官,未再出仕。曾从罗汝芳读书,又受李贽思想的影响。在戏曲创作方面,反对拟古和拘泥于格律。作有传奇《牡丹亭》、《邯郸记》、《南柯记》、《紫钗记》,合称《玉茗堂四梦》,以《牡丹亭》最著名。在戏曲史上,和关汉卿、王实甫齐名,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