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流底柱

出自 宋代 朱熹 《与陈侍郎书》

释义:比喻坚强而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。

现代解析

“中流底柱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河流中央的砥柱山”,用来形容在动荡或困难环境中能稳住局面、起决定性作用的坚强人物或力量。

我们可以想象一条湍急的河流,水流汹涌,而河中央有一座坚固的岩石(砥柱山),任凭水流冲击,它始终屹立不倒。生活中,这样的人或团队就像“中流底柱”——比如:
1. 危急时刻的领导者:公司面临危机时,冷静制定解决方案的负责人;
2. 家庭的主心骨:遇到变故时扛起责任、稳定家人情绪的成员;
3. 社会中的关键力量:比如灾难中冲锋在前的救援队。

它的精髓在于两点:
- 不可替代性:少了“砥柱”,局面可能崩溃;
- 沉稳可靠:不随波逐流,而是用实力和定力化解冲击。

这个成语的魅力在于,用自然景象生动比喻人的精神——越是风浪大,越能凸显“中流底柱”的价值。它既是对个人能力的赞美,也暗含对“坚持原则、敢于担当”这种品质的推崇。

朱熹

朱熹(1130年9月15日~1200年4月23日),行五十二,小名沋郎,小字季延,字元晦,一字仲晦,号晦庵,晚称晦翁,又称紫阳先生、考亭先生、沧州病叟、云谷老人、逆翁。谥文,又称朱文公。汉族,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(今江西省婺源),出生于南剑州尤溪(今属福建三明市)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、思想家、哲学家、教育家、诗人、闽学派的代表人物,世称朱子,是孔子、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