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代解析
“不平则鸣”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:遇到不公平的事,就要发出声音。简单来说,就是心里觉得委屈、不公,就要说出来、表达出来。
这个成语的精髓在于鼓励人们勇敢表达自己的不满和诉求。它告诉我们,面对不公,沉默不是金,而是纵容。就像一个人被欺负了,如果一直憋着不说,欺负他的人可能会变本加厉;但如果他敢于站出来发声,就有可能争取到公平的对待。
这个成语的魅力在于它传递了一种积极的态度:不要逆来顺受,要为自己的权益发声。它既适用于个人生活中的小事(比如工作中被不公平对待),也适用于社会大事(比如看到不合理的现象要敢于批评)。它提醒我们,发声不仅是权利,有时候也是一种责任——因为沉默可能让不公持续下去。
当然,“鸣”也要讲究方式方法,不是胡乱发泄情绪,而是理性表达、寻求解决。这个成语背后其实藏着一种朴素的正义感:世界不会自动变公平,需要有人敢于站出来说话。
韩愈
韩愈(768~824)字退之,唐代文学家、哲学家、思想家,河阳(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)人,汉族。祖籍河北昌黎,世称韩昌黎。晚年任吏部侍郎,又称韩吏部。谥号“文”,又称韩文公。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,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,破骈为散,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。宋代苏轼称他“文起八代之衰”,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,与柳宗元并称“韩柳”,有“文章巨公”和“百代文宗”之名,作品都收在《昌黎先生集》里。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“道统”观念的确立者,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