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代解析
“巧立名目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巧妙地编造各种名义”,实际用来形容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(尤其是谋取私利或掩盖真相),故意编造一堆听起来冠冕堂皇的理由或项目名称。
举个生活化的例子:
比如某单位想用公款组织旅游,但直接说“公款吃喝玩乐”肯定不行,于是给活动贴上“业务考察”“团队建设”“文化交流”等正经标签,这就是典型的“巧立名目”。
核心精髓:
1. 表面正经,背后有鬼:用的理由看似合理合法,实则经不起推敲,本质是挂羊头卖狗肉。
2. 钻空子的智慧:利用规则漏洞或信息差,把不正当的事包装得“高大上”,属于一种投机取巧的手段。
3. 讽刺性强:这个成语自带贬义,专门戳穿那些虚伪的套路,让人一听就明白其中的猫腻。
适用场景:
- 吐槽形式主义(比如“扶贫款被巧立名目买豪车”)
- 揭露贪污腐败(比如“虚开发票巧立名目套取资金”)
- 日常调侃(比如朋友找借口逃聚会,可以说“你又巧立名目躲饭局”)
简单说,它像一面照妖镜,专门让那些“打着红旗反红旗”的花招现原形。
李开先
(1502—1568)明山东章丘人,字伯华,号中麓。嘉靖八年进士,授户部主事,官至太常寺少卿,提督四夷馆。罢归,治田产,蓄声伎,家居近三十年。征歌度曲,为新声小令,诗歌豪放,尤工词曲,不循格律,诙谐调笑,信手放笔。自谓藏曲最富,有“词山曲海”之目。曾刻元乔梦符、张小山小令。作传奇《宝剑记》,又有《登坛记》,今佚。又有《词谑》、《闲居集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