敲髓洒膏

出自 清代 纪昀 《阅微草堂笔记·滦阳消夏录六》

释义:比喻倾家荡产。

现代解析

“敲髓洒膏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敲出骨髓,泼洒油脂”,听起来有点吓人,但它的核心是用来形容一种极端挥霍、毫无节制地消耗宝贵资源的行为。

想象一下:骨髓是人体最精华的部分,油脂在古代也是珍贵的营养来源。如果有人为了摆阔或贪图一时痛快,把骨髓敲出来浪费,把油脂随意泼掉,这不是疯了吗?这个成语就是用这种夸张的画面,讽刺那些败家子、奢靡无度的人——把最值钱的东西不当回事,只顾眼前享受,最终掏空老本。

它的警示意义特别强,比如:
- 批评某些人挥霍祖辈积累的财富,像“啃老族”掏空家底;
- 提醒过度开发自然资源,就像“把子孙后代的饭都吃光了”;
- 甚至比喻熬夜透支健康,相当于“拿命换钱再拿钱买命”。

这个成语的妙处在于,用血肉淋漓的意象让人瞬间get到“挥霍的可怕”,比直接说“浪费可耻”更有冲击力。今天我们用“吃老本”“败家”这类词时,其实都在表达类似的意思,但“敲髓洒膏”更生动地揭示了这种行为本质上是“自我毁灭式的消耗”。

纪昀

纪昀 jǐ yún (1724年6月-- 1805年2月),字晓岚,一字春帆,晚号石云,道号观弈道人。历雍正、乾隆、嘉庆三朝,因其“敏而好学可为文,授之以政无不达”(嘉庆帝御赐碑文),故卒后谥号文达,乡里世称文达公。在文学作品、通俗评论中,常被称为纪晓岚。清乾隆年间的著名学者,政治人物,直隶献县(今中国河北献县)人。官至礼部尚书、协办大学士,曾任《四库全书》总纂修官。代表作品《阅微草堂笔记》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