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里胡哨

出自 清代 吴敬梓 《儒林外史》

释义:形容颜色过分鲜艳繁杂(含厌恶意):穿得~的。

现代解析

“花里胡哨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花得像野鸡尾巴一样五颜六色”,用来形容那些外表看起来特别鲜艳、华丽,但实际内容空洞或浮夸的东西。

打个比方,就像有人穿了一身亮片衣服,颜色扎眼、闪闪发光,但仔细一看,布料廉价、做工粗糙——这就是“花里胡哨”。它强调的是一种“虚张声势”的感觉:表面功夫做得足,内里却没啥真材实料。

生活中常见例子:
- 某些包装豪华的礼物,拆开发现东西很普通;
- 一些广告吹得天花乱坠,实际产品效果一般;
- 过度堆砌特效的电影,剧情却漏洞百出。

这个成语的妙处在于,它用“花”(颜色杂乱)和“胡哨”(刺眼喧闹)两个形象词,瞬间让人联想到“浮夸不实在”的画面,既生动又带点调侃的意味。

使用时注意:它通常带贬义,但偶尔也能中性形容“视觉热闹”,比如“节日装饰花里胡哨的,挺有气氛”。核心判断标准是——是否“华而不实”。

吴敬梓

吴敬梓(1701—1754年),字敏轩,一字文木,号粒民,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。汉族,安徽省全椒人。因家有“文木山房”,所以晚年自称“文木老人”,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,故又称“秦淮寓客”(现存吴敬梓手写《兰亭序》中盖有印章:“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”)。后卒于客中。著有《文木山房诗文集》十二卷(今存四卷)、《文木山房诗说》七卷(今存四十三则)、小说《儒林外史》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