愤世嫉俗

出自 唐代 韩愈 《杂说》

释义: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不良的习俗表示愤恨、憎恶。

现代解析

“愤世嫉俗”这个成语,说的是一种对现实社会强烈不满、看什么都不顺眼的心态。拆开看,“愤世”是对世界充满愤怒,“嫉俗”是厌恶社会上那些庸俗、虚伪的风气。合起来,就是一个人觉得周围的一切都很糟糕,人心不古,社会黑暗,自己像个清醒的“独醒者”。

这种人往往有以下几个特点:
1. 挑剔成习惯:看问题先找毛病,觉得别人不是蠢就是坏,只有自己最清醒。
2. 理想化过去或未来:要么觉得“古代什么都好”,要么幻想“如果人人都像我这样社会就完美了”。
3. 活得有点累:因为总在生气,容易把自己憋成“孤岛”,甚至错过生活中真实的美好。

但换个角度想,愤世嫉俗的人往往是因为内心有强烈的正义感或高标准,只是表达方式偏激了些。比如鲁迅当年骂国民劣根性,本质是希望社会变好。关键是要把这种“看不惯”转化成实际行动——与其抱怨黑暗,不如亲手点一盏灯。

一句话精髓:厌世不等于深刻,批判不如建设。对世界失望时,记得留一盏灯给自己和同行的人。

韩愈

韩愈(768~824)字退之,唐代文学家、哲学家、思想家,河阳(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)人,汉族。祖籍河北昌黎,世称韩昌黎。晚年任吏部侍郎,又称韩吏部。谥号“文”,又称韩文公。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,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,破骈为散,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。宋代苏轼称他“文起八代之衰”,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,与柳宗元并称“韩柳”,有“文章巨公”和“百代文宗”之名,作品都收在《昌黎先生集》里。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“道统”观念的确立者,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