珠沉玉陨

出自 清代 袁枚 《续新齐谐·乩仙》

释义:比喻女子丧亡。同“珠沉玉碎”。

现代解析

“珠沉玉陨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珍珠沉入水底,美玉坠落碎裂”,用来比喻美好的人或事物不幸消亡,带有深深的惋惜之情。

我们可以这样理解:珍珠和玉石都是珍贵、美好的象征。珍珠沉入水底,再也寻不回来;玉石从高处坠落,碎成残片,无法复原。这种画面让人联想到生命中那些突然失去的珍贵东西——比如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英年早逝,一段真挚的感情被迫终结,或者一个辉煌的时代骤然落幕。

这个成语的精妙在于,它用具体物品的损毁(珠玉)来映射抽象价值的消逝(美好),让“失去”这件事显得更直观、更痛心。它不单是描述“没了”,更强调“可惜”——因为失去的对象本身足够美好,所以遗憾感会被放大。比如形容一位突然离世的科学家,用“珠沉玉陨”就比简单说“去世”更能突出他的价值和众人的痛惜。

使用时要注意场景:它适合表达对“高价值事物消亡”的慨叹,比如悼念杰出人物、追忆消逝的文化传统等,但不适合用于普通或负面的消亡(比如“垃圾被清理”就不能用)。成语中的“珠”“玉”二字,始终在提醒我们:所失之物,本该熠熠生辉。

袁枚

袁枚(1716-1797)清代诗人、散文家。字子才,号简斋,晚年自号仓山居士、随园主人、随园老人。汉族,钱塘(今浙江杭州)人。乾隆四年进士,历任溧水、江宁等县知县,有政绩,四十岁即告归。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,吟咏其中。广收诗弟子,女弟子尤众。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,与赵翼、蒋士铨合称“乾隆三大家”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