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文典策

出自 宋代 王安石 《翰林学士除三司使制》

释义:见'高文典册',原指朝廷发布的重要文书,如诏令制诰等。引申为经典性著述。

现代解析

“高文典策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高深的文章,经典的策论”,但它的核心是用来形容那些内容深刻、价值重大、能流传后世的经典著作或重要文献。

我们可以这样理解:
1. “高文” 不是指文章写得难懂,而是指思想有高度,比如像《论语》《道德经》这类书,用简单的语言讲透人生道理;
2. “典策” 强调的是实用性,比如古代治国方略、法律条文,或者现代的科学理论、政策文件,能实实在在指导行动。

它的魅力在于,既赞美了内容的优质(不浮夸、有深度),又强调了影响力(能被长期认可和运用)。比如《孙子兵法》跨越千年仍被奉为经典,就是典型的“高文典策”。

普通人生活中也能用这个词——当你读到一本观点独到、对工作生活真有帮助的书,或者看到一份逻辑清晰、解决问题的方案时,就可以感叹一句:“这真是高文典策!”

王安石

王安石(1021年12月18日-1086年5月21日),字介甫,号半山,谥文,封荆国公。世人又称王荆公。汉族,北宋抚州临川人(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),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、思想家、文学家、改革家,唐宋八大家之一。欧阳修称赞王安石:“翰林风月三千首,吏部文章二百年。老去自怜心尚在,后来谁与子争先。”传世文集有《王临川集》、《临川集拾遗》等。其诗文各体兼擅,词虽不多,但亦擅长,且有名作《桂枝香》等。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《泊船瓜洲》中的“春风又绿江南岸,明月何时照我还。”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