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代解析
“明推暗就”这个成语,表面意思是“嘴上推辞,暗地里接受”,用来形容人假装拒绝,实际上心里早就愿意了。
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朋友送你礼物,你嘴上说“哎呀太贵重了,不能收”,手却已经伸过去接了——这就是典型的“明推暗就”。这种态度往往带着点客套,甚至有点欲擒故纵的意思,明明想要,却故意摆出拒绝的姿态。
它的精髓在于“表里不一”,但不算贬义,更多是调侃人情世故中的微妙心理。比如职场中领导给升职机会,有人嘴上谦虚“我怕能力不够”,心里早乐开花;或者谈恋爱时,一方假装犹豫,其实早就认定了对方。这种“半推半就”的反应,既留了面子,又达到了目的,是中国人含蓄性格的一种体现。
注意:如果过度使用这种态度,可能会显得虚伪,关键要看场合和动机。
李渔
李渔(1611-1680),初名仙侣,后改名渔,字谪凡,号笠翁。汉族,浙江金华兰溪夏李村人。明末清初文学家、戏剧家、戏剧理论家、美学家。被后世誉为“中国戏剧理论始祖”、“世界喜剧大师”、“东方莎士比亚”,是休闲文化的倡导者、文化产业的先行者,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一。一生著述丰富,著有《笠翁十种曲》(含《风筝误》)、《无声戏》(又名《连城璧》)、《十二楼》、《闲情偶寄》、《笠翁一家言》等五百多万字。还批阅《三国志》,改定《金瓶梅》,倡编《芥子园画谱》等,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艺术天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