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缺花残

出自 唐代 温庭筠 《金荃集·和王秀才伤歌姬》

释义:比喻美好的事物折损、遭受摧残。多指情爱中断或被拆散。

现代解析

“月缺花残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月亮不圆了、花儿凋谢了,但它的精髓在于用自然景象比喻人生中的遗憾和衰败。

想象一下:满月皎洁、花朵盛放时,一切都显得美好圆满;可月亮一旦缺了一块,花瓣开始枯萎,那种完美就被打破了。成语正是用这种视觉上的“不完整”,来映射现实中的无奈——比如青春逝去、爱情消散、理想落空,或者事物由盛转衰的过程。

它的魅力在于不说破,却让人瞬间共鸣。我们不用解释“为什么难过”,只要提到“月缺花残”四个字,那种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感就自然浮现了。这种含蓄的比喻,比直接说“完了”“坏了”更耐人寻味,既有画面感,又留给人叹息的空间。

温庭筠

温庭筠(约812—866)唐代诗人、词人。本名岐,字飞卿,太原祁(今山西祁县东南)人。富有天才,文思敏捷,每入试,押官韵,八叉手而成八韵,所以也有“温八叉”之称。然恃才不羁,又好讥刺权贵,多犯忌讳,取憎于时,故屡举进士不第,长被贬抑,终生不得志。官终国子助教。精通音律。工诗,与李商隐齐名,时称“温李”。其诗辞藻华丽,秾艳精致,内容多写闺情。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,为“花间派”首要词人,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。在词史上,与韦庄齐名,并称“温韦”。存词七十余首。后人辑有《温飞卿集》及《金奁集》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