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折不摧

出自 苏辙 《祭亡兄端明文》

释义:同'百折不挠',无论受到多少打击也不退缩。形容意志顽强。[近]不屈不挠。[反]一蹶不振。

现代解析

“百折不摧”形容一个人或事物无论经历多少次打击、挫折,都不会被摧毁或屈服。就像一根坚韧的竹子,狂风暴雨中弯了又直,始终挺立;也像一块坚硬的石头,被反复敲打却依然完整。

这个成语的精髓在于强调“内在的韧性”——不是单纯地硬扛,而是能在逆境中保持弹性和生命力。比如:
- 普通人:生活中遇到失业、失败、批评,但心态不垮,总能爬起来继续努力;
- 自然事物:野草被踩踏后依然生长,弹簧被压弯后恢复原状;
- 历史人物:像爱迪生实验失败上千次仍坚持发明,最终成功。

它的魅力在于传递一种乐观的生存智慧:挫折无法避免,但我们可以选择不被击垮。重点不是“不受伤”,而是“伤而不毁”,这种精神在困难时期尤其珍贵。

苏辙

苏辙(1039—1112年),字子由,汉族,眉州眉山(今属四川)人。嘉祐二年(1057)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。神宗朝,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。因反对王安石变法,出为河南推官。哲宗时,召为秘书省校书郎。元祐元年为右司谏,历官御史中丞、尚书右丞、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,出知汝州,贬筠州、再谪雷州安置,移循州。徽宗立,徙永州、岳州复太中大夫,又降居许州,致仕。自号颍滨遗老。卒,谥文定。唐宋八大家之一,与父洵、兄轼齐名,合称三苏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