啼啼哭哭

出自 清代 吴敬梓 《儒林外史》

释义:哭泣不止。

现代解析

“啼啼哭哭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就是不停地哭哭啼啼,形容人一直处在悲伤或抱怨的状态中。它通常带点批评的意味,暗示这种情绪过于频繁或持续时间太长,显得不够坚强或有点烦人。

举个例子:比如一个人遇到一点小事就整天哭诉,别人可能就会说:“别总是啼啼哭哭的,想办法解决问题才是正事。” 这里就暗指过度沉浸在情绪中,反而耽误了实际行动。

这个成语的精髓在于用重复的“啼哭”二字,生动地刻画出一种拖泥带水的消极状态。它提醒我们:适当宣泄情绪很正常,但如果长期陷在负面情绪里,不仅对自己无益,还可能影响周围的人。生活中遇到困难时,擦干眼泪积极面对,才是更成熟的态度。

吴敬梓

吴敬梓(1701—1754年),字敏轩,一字文木,号粒民,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。汉族,安徽省全椒人。因家有“文木山房”,所以晚年自称“文木老人”,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,故又称“秦淮寓客”(现存吴敬梓手写《兰亭序》中盖有印章:“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”)。后卒于客中。著有《文木山房诗文集》十二卷(今存四卷)、《文木山房诗说》七卷(今存四十三则)、小说《儒林外史》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