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垂青史

出自 唐代 杜甫 《赠郑十八贲》

释义:光辉的事迹或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在历史上。

现代解析

“永垂青史”这个成语讲的是一个人的名声或事迹永远被历史记住,像刻在竹简上一样不会消失。

我们可以拆开看:
1. “永垂”——不是指东西垂下来,而是“长久流传”的意思,好比一条看不见的线,把名字从古代牵到现代,一直不掉队。
2. “青史”——古人用青竹片写历史(竹简未干时颜色发青),所以“青史”就是历史书的代称,像今天的“热搜榜”,但比热搜更长久。

精髓在哪儿?
它抓住了人类最深的渴望之一:对抗遗忘。无论是英雄、伟人,还是普通人做的不平凡事,只要够分量,就会被历史“存档”。比如岳飞抗金、林则徐虎门销烟,这些故事过了几百年还在课本里,就是“永垂青史”的现实版。

和“出名”的区别?
单纯出名可能是一时的(比如网红),而“永垂青史”必须经得起时间考验,得有真价值。就像种树,不是开朵花就完事,得留下能遮几代人的树荫。

现代启示:
不必非当大人物。普通人做好事,比如科学家攻克难题、普通人舍己救人,只要对社会有长远贡献,都可能被写进地方志、纪念馆——这就是普通人的“青史”。

杜甫

杜甫(712-770),字子美,自号少陵野老,世称“杜工部”、“杜少陵”等,汉族,河南府巩县(今河南省巩义市)人,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杜甫被世人尊为“诗圣”,其诗被称为“诗史”。杜甫与李白合称“李杜”,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“小李杜”区别开来,杜甫与李白又合称“大李杜”。他忧国忧民,人格高尚,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,诗艺精湛,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,影响深远。759-766年间曾居成都,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