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目可憎

出自 唐代 韩愈 《送穷文》

释义:憎:厌恶。形容人的相貌、神态或事物的样子令人厌恶。

现代解析

“面目可憎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脸和样子让人看了讨厌”,但它的内涵更生动——形容一个人不仅外表邋遢、神情猥琐,更重要的是由内而外透出一种让人不舒服的气质。

比如,生活中有些人虽然五官端正,但总是摆出傲慢、刻薄或阴郁的表情,动不动斜眼瞧人、撇嘴冷笑,久而久之就会让人觉得“面目可憎”。相反,一个相貌普通的人,如果待人真诚、眼神温暖,反而会越看越顺眼。

这个成语的精妙之处在于,它点破了“相由心生”的道理:一个人的内心状态会潜移默化地改变外在气质。自私、狭隘、怨气重的人,哪怕拼命打扮,也掩不住眼神里的算计;而豁达善良的人,即使皱纹满面,也会让人觉得可亲。

用现代话来说,“面目可憎”更像一种“ vibe(氛围)”——你还没和这人深交,光看他的神态举止,就已经想躲远了。

韩愈

韩愈(768~824)字退之,唐代文学家、哲学家、思想家,河阳(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)人,汉族。祖籍河北昌黎,世称韩昌黎。晚年任吏部侍郎,又称韩吏部。谥号“文”,又称韩文公。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,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,破骈为散,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。宋代苏轼称他“文起八代之衰”,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,与柳宗元并称“韩柳”,有“文章巨公”和“百代文宗”之名,作品都收在《昌黎先生集》里。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“道统”观念的确立者,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