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代解析
“屡试不爽”这个成语用大白话讲,就是“试了很多次,每次都准,从不出错”。
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
你发现每次下雨前,家里的瓷砖墙都会“冒汗”,后来观察了十几次,果然次次灵验。这时候你就可以说:“这面墙预报下雨真是屡试不爽!”
核心精髓:
1. 强调可靠性:不是偶然碰巧,而是反复验证过的“铁律”。
2. 隐含信任感:因为结果一直靠谱,所以敢放心用它来判断或做事。
注意点:
这个词本身是褒义的,但具体好坏要看用在哪儿。比如:
- 夸人:“他的解题技巧屡试不爽”(夸方法高明)
- 贬义:“骗子的话术屡试不爽”(讽刺总有人上当)
和相似词的区别:
- “百发百中”一般指技术精准(比如射箭),而“屡试不爽”更侧重结果的可预测性。
- “万无一失”是提前保证不出错,“屡试不爽”是事后验证从没错过。
简单来说,它就像你手机里那个永远准时的闹钟——你相信它,因为它从来没掉过链子。
蒲松龄
蒲松龄(1640-1715)字留仙,一字剑臣,别号柳泉居士,世称聊斋先生,自称异史氏,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。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。19岁应童子试,接连考取县、府、道三个第一,名震一时。补博士弟子员。以后屡试不第,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。为生活所迫,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,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,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,舌耕笔耘,近40年,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。1715年正月病逝,享年76岁。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《聊斋志异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