欲言又止

出自 清代 蒲松龄 《聊斋志异》

释义:欲:想要。言:言语。想说什么却又没说出来。形容吞吞吐吐的样子。

现代解析

“欲言又止”就像心里憋着句话,到了嘴边又咽回去。

比如朋友做了件让你不舒服的事,你想说“你这样做我不高兴”,但怕伤感情,话到嘴边变成“算了,没事”。这种纠结的状态就是“欲言又止”——不是无话可说,而是有话不敢说、不能说或不知怎么说。

它的魅力在于刻画了人性中微妙的矛盾:
1. 内心戏丰富:嘴上沉默,心里可能已经翻江倒海,藏着委屈、顾虑或试探。
2. 留白的智慧:不说透反而给人想象空间,比如电视剧里角色转身时那句没说完的话,比直白更有冲击力。
3. 人际关系的镜子:职场中怕得罪领导,家庭里怕激化矛盾,很多关系问题就卡在这种“说不说”的犹豫里。

简单说,这个成语是成年人的一种“沉默的呐喊”,用克制的方式表达了最汹涌的情绪。

蒲松龄

蒲松龄(1640-1715)字留仙,一字剑臣,别号柳泉居士,世称聊斋先生,自称异史氏,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。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。19岁应童子试,接连考取县、府、道三个第一,名震一时。补博士弟子员。以后屡试不第,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。为生活所迫,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,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,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,舌耕笔耘,近40年,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。1715年正月病逝,享年76岁。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《聊斋志异》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