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身处地

出自 宋代 朱熹 《礼记·中庸》

释义:设:设想。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环境中。

现代解析

“设身处地”这个成语的意思是:把自己放在别人的位置上去思考问题,想象如果自己是对方会有什么感受、需要什么帮助。简单来说就是“换位思考”。

它的精髓在于打破自我中心的局限——我们常常习惯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,而这个词教我们主动跨出一步,站在别人的鞋子里看世界。比如朋友丢了工作,与其轻飘飘说“再找一份呗”,不如先想想:“如果失业的是我,此刻最需要什么?是鼓励?还是实际的求职建议?”

这个成语的魅力在于它既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(减少误解冲突),也是同理心的训练器。当父母理解孩子考试压力的真正来源,当医生体会病人对疼痛的恐惧,当设计师考虑老年人使用手机的困难——这些时刻都在实践“设身处地”。

它提醒我们:世界不是围着我转的,真正的智慧往往始于“假如我是他”这个简单的假设。

朱熹

朱熹(1130年9月15日~1200年4月23日),行五十二,小名沋郎,小字季延,字元晦,一字仲晦,号晦庵,晚称晦翁,又称紫阳先生、考亭先生、沧州病叟、云谷老人、逆翁。谥文,又称朱文公。汉族,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(今江西省婺源),出生于南剑州尤溪(今属福建三明市)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、思想家、哲学家、教育家、诗人、闽学派的代表人物,世称朱子,是孔子、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