得其三昧

出自 宋代 苏轼 《又赠老谦》

释义:三昧:梵语,意为“定”,即为排除一切杂念,使心神专注,达到悟境,借指诀窍或精义。指在某方面造诣深湛,熟知精义。

现代解析

“得其三昧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掌握了某种事物的核心诀窍”,但它的妙处在于用“三昧”这个佛教术语来比喻“精髓”。

打个比方,就像有人做菜特别厉害,不是因为他记住了所有步骤,而是真正理解了火候、调味和食材搭配的底层逻辑——这就是“得其三昧”。它强调的不是表面功夫,而是直达本质的领悟力。

比如,一个篮球运动员苦练多年后突然开窍,明白了如何精准预判对手动作,这时候他就“得其三昧”了。这个成语的智慧在于:真正的精通,往往需要突破机械模仿,抓到那个“看不见的钥匙”。

苏轼

苏轼(1037-1101),北宋文学家、书画家、美食家。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。汉族,四川人,葬于颍昌(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)。一生仕途坎坷,学识渊博,天资极高,诗文书画皆精。其文汪洋恣肆,明白畅达,与欧阳修并称欧苏,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;诗清新豪健,善用夸张、比喻,艺术表现独具风格,与黄庭坚并称苏黄;词开豪放一派,对后世有巨大影响,与辛弃疾并称苏辛;书法擅长行书、楷书,能自创新意,用笔丰腴跌宕,有天真烂漫之趣,与黄庭坚、米芾、蔡襄并称宋四家;画学文同,论画主张神似,提倡“士人画”。著有《苏东坡全集》和《东坡乐府》等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