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代解析
“残圭断璧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残缺的玉圭,断裂的玉璧”。它用来形容虽然不完整但依然珍贵的事物,或者比喻才华横溢却遭遇不幸的人。
我们可以这样理解:想象一块精美的玉器,即使它破损了,但材质和工艺依然能看出它的价值。就像生活中,有些东西虽然表面不完美,但内在的珍贵并未消失。比如一件传家宝可能缺了一角,但它承载的记忆和情感让它依然是无价之宝。
这个成语还有一种惋惜的意味。比如一个天才画家因意外失去右手,虽然无法再创作完整作品,但他残存的才华依然令人敬佩。它提醒我们: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外表的完整,而在于本质的珍贵。
用现代的话说,它有点像“残缺的美”或“破碎的珍贵”,但比这些词更典雅,更有历史厚重感。它教会我们用更包容的眼光看待不完美的事物,发现残缺背后的独特价值。
楼钥
楼钥(1137~1213)南宋大臣、文学家。字大防,又字启伯,号攻媿主人,明州鄞县(今属浙江宁波)人。楼璩的三子,有兄长楼鐊、楼锡,与袁方、袁燮师事王默、李鸿渐、李若讷、郑锷等人。隆兴元年(1163年)进士及第。历官温州教授,起居郎兼中书舍人,大定九年(1169年),随舅父贺正旦使汪大猷出使金朝。嘉定六年(1213年)卒,谥宣献。袁燮写有行状。有子楼淳、楼濛(早夭)、楼潚、楼治,皆以荫入仕。历官温州教授、乐清知县、翰林学士、吏部尚书兼翰林侍讲、资政殿学士、知太平州。 乾道间,以书状官从舅父汪大猷使金,按日记叙途中所闻,成《北行日录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