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代解析
“不绝于耳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声音一直在耳边回响,没有断过”。它通常用来形容某种声音持续不断地出现,让人无法忽视。
举个例子:
- 你走进一家热闹的餐馆,周围人声鼎沸,聊天声、笑声、餐具碰撞声“不绝于耳”,说明环境非常嘈杂。
- 夏天的夜晚,蝉鸣声“不绝于耳”,让人难以入睡。
更深一层,这个成语也可以形容某种印象或影响长时间留在心里,挥之不去。比如:
- 听完一场震撼的音乐会,优美的旋律“不绝于耳”,让人回味无穷。
- 长辈的教诲“不绝于耳”,说明那些话对你影响很深,时常想起。
简单来说,“不绝于耳”就是强调某种声音或感受持续不断地存在,可能是真实的声响,也可能是心理上的回响。它生动地表达了“无法忽略”“印象深刻”的状态。
刘鹗
刘鹗(è)(1857年10月18日—1909年8月23日),清末小说家。谱名震远,原名孟鹏,字云抟、公约。后更名鹗,字铁云(刘铁云),又字公约,号老残。署名“洪都百炼生”。汉族,江苏丹徒(今镇江市)人,寄籍山阳(今江苏淮安区)。刘鹗自青年时期拜从太谷学派南宗李光炘(龙川)之后,终生主张以“教养”为大纲,发展经济生产,富而后教,养民为本的太谷学说。他一生从事实业,投资教育,为的就是能够实现太谷学派“教养天下”的目的。而他之所以能屡败屡战、坚韧不拔,太谷学派的思想可以说是他的精神支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