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相惊忧

出自 《左传·昭公七年》

释义:自己人互相惊动扰乱,造成不安。

现代解析

“自相惊忧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自己人吓唬自己人”,形容因为不必要的猜疑或恐慌,导致内部互相惊吓、自乱阵脚。它的精髓在于揭示了一种“内耗”现象——问题往往不是来自外部威胁,而是内部缺乏信任或过度敏感。

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半夜听到家里有声响,全家人疑神疑鬼互相传话“有小偷”,结果开灯发现只是风吹倒了衣架。这种因过度脑补而引发的集体恐慌,就是典型的“自相惊忧”。它的讽刺在于,真正的损失可能不是事件本身,而是慌乱中打翻的花瓶或撞伤的膝盖。

这个成语的魅力在于提醒我们:面对不确定的情况时,冷静比猜疑更重要。就像一群人走夜路,如果一个人喊“有鬼”拔腿就跑,其他人很可能跟着盲目逃窜。而实际上,可能只是树影晃动。它批判的不是谨慎,而是不经过核实就传播恐慌的盲从心理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