泰极而否

出自 唐代 刘禹锡 《史公神道碑》

释义:指事物发展到极端,就会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,好事会变成坏事。

现代解析

“泰极而否”这个成语讲的是事物发展到顶峰后,往往会转向反面。就像一个人运气好到极点时,可能突然遇到倒霉事;或者一个团队顺风顺水时,突然栽跟头。它提醒我们三个关键点:

1. 物极必反:就像气球吹太大就会爆,人太得意时容易疏忽,反而埋下隐患。比如公司业绩暴涨后盲目扩张,结果资金链断裂。

2. 居安思危:成语像闹钟一样提醒我们:顺利时要保持警惕。就像开车上坡时就得准备下坡,提前踩刹车比翻车后后悔强。

3. 动态平衡:好与坏像跷跷板,不会永远固定。比如网红突然爆火后迅速过气,正体现了这种自然规律。

这个成语的精妙在于,用简单的四个字就概括了生活中常见的"乐极生悲"现象。它像天气预报一样,提醒我们在阳光灿烂时备好雨伞,这种智慧对普通人处理人际关系、职场发展都特别实用。

刘禹锡

刘禹锡(772-842),字梦得,汉族,中国唐朝彭城(今徐州)人,祖籍洛阳,唐朝文学家,哲学家,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,曾任监察御史,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。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,有“诗豪”之称。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。政治上主张革新,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。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(今湖南常德)。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、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“汉寿城春望”。

0